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油要闻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陈家琅:家国情怀铸忠诚 赤心育人显担当

来源:东北石油大学主站 作者:刘保君 辛纪元 徐广洲编辑:宣传部周宏审核:苍留松发布时间:2025-07-21访问次数:

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一流能源大学的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东北石油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爱国、树人、求实、图强”的东油精神,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陈家琅(1927—2014),1927年1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东北石油学院开发系任教,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流体力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石油工业部教育先进工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大庆市优秀教师。他一直致力于石油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赤诚的家国情怀和育人篇章。

陈家琅

“知识是属于人民的”

回想起来,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仍然历历在目,令陈家琅难以忘怀。1951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作为一名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的陈家琅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

当时是一个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高校教师中有著名的教授、专家,而他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是年轻的一辈。望着台上微笑着的周总理,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专心地听着,生怕错过周总理的一句话。周总理以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谈起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想改造,鼓励知识分子要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知识是属于人民的”,他永远记住了这句话,并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祖国的宏伟事业。

1961年,陈家琅被调到东北石油学院。他当时因为患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十二指肠全部被切除。他深知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地区的高寒地带,冬天寒风刺骨,对胃病非常不利,然而他下定决心要去。别人能去,为什么自己不能去?无非是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片既富有又神秘的黑色海洋,但这同样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祖国大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来到东北石油学院以后,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精力旺盛,干劲十足。他认真编写教学讲义,为了提高质量,起早贪黑,反复查阅和翻译资料,有时还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接待求教技术问题的来访客人;他研究、思索怎样指导毕业设计,如何带好研究生,拿出什么科研新成果,就连出差坐在火车上,也是要不学习外语,要不思考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他从不因劳累而影响教学,也从没因病痛而耽误工作。他承担的工作量,已经超过了他的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是什么力量使陈家琅的精神如此振奋呢?是党和人民几十年教育哺育的结果。他想:“我是一个人民教师,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为祖国的‘四化’,为民族的强盛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因此,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常对人们说的几句话:“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应该更好地报答人民。我要用有生之年,为国家多作贡献。中国人应该为中华民族争光,石油工作者应该为祖国的石油工业争光;教师应该培养好学生,搞好科研,为自己的学校争光。”

科技攻关是油田的生命

1975年3月,井下采油工艺研究所向他发出求助信号,请他帮助解决浮子流量计不稳定和提高量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当时在国内还属于技术难题。此时的陈家琅患有心脏病,而且血压很高,但他想到研究所技术人员的焦急心情和油田开发的急切需要,毅然带病亲赴现场。

由于一路的颠簸和劳累,他一下交通车,突然觉得头重脚轻,大脑昏昏沉沉,双腿已支撑不住身体,一不小心跌倒在路边的泥潭里,裤筒、棉袄袖子和棉手套里都灌满了泥浆。他咬着牙,强撑着身体站了起来。北方的3月正是冷风肆虐的时候,他刚走了几步,浑身上下便冻得硬邦邦。当他以这种状态出现在井下采油工艺研究所的时候,人们被他不辞辛苦的精神感动了,立即把他让到床上,脱掉棉衣,盖上被子,想让他好好休息一会儿,可他却把被子往身上一裹,坐在床上便和大家一起研究技术问题。注水井的浮子式分层流量计中的浮子原是纺锤形的,注水量超过21m³后,浮子就晃动起来,把锥管磨成了一圈一圈的深沟,导致计量数据不准。陈家琅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国外解决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在浮子的下面接一个扶正杆,扶正杆被限制在扶正框中,使浮子只能上下运动;另一种是在锥管内壁上加3条垂直的凸棱,使得浮子在晃动时只与凸棱摩擦,而摩擦不到锥管。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消除浮子与周围固体的接触和摩擦,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他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终于合理地设计出浮子的形状,利用浮子后面的对称旋涡反过来解决浮子的不稳定问题。在生产中使用这种浮子,每日注水量超过800m3,浮子依然稳定,流量计的量程提高了近40倍。

1980年底,在钻井和泥浆学术报告会上,他听到地质部的同志说非牛顿流体的“卡森模式”虽然已被应用,但还没有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为了争取时间,早日拿出科研成果,一上火车他就思考起来,从理论上确定如何进行推导。回校后,他很快便推导出了理论分析的结果。后来他与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的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后,合写了题为《卡森液体的结构流和流变参数的测定》的论文。经过评选,这篇论文于1982年9月在中国石油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上进行了宣读,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并发表在《石油学报》上。

知难而进 著书立说

1978年,陈家琅率先给研究生开设了石油气液两相流动课程。这门课程当时在国内石油系统中没有人开,而且除了国外杂志上寥若晨星的几篇文章外,就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更不用说这方面的书籍了。

这门课主要研究气体与液体两相介质在共同流动条件下的流动规律。气液两相流动不同于单相流动,介质除与管道壁之间存在作用力外,在两相界面之间也存在作用力,因而气液两相流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随着石油、化工和核能等工业的发展,这个课题显得尤为重要了。

知难而进是陈家琅的性格,他从来都不会畏惧横躺在他面前的障碍,决心啃下气液两相流动这块“硬骨头”。

曾经有人问陈家琅:“以你现在的学识水平,搞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项目,手头上不是可以宽裕宽裕?你为什么花这么大的时间和气力去编书呢?”

陈家琅却说:“工作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解决教学和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不能辜负党和人民这么多年对我的培养,我要给后代留下一点儿值得纪念的东西。”这就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语,没有激动人心的慷慨陈词,只是普通的语言,却犹如涓涓流淌的泉水,给人一种甘甜之美。

从此,他便开始了攻坚战,一边进行研究,一边进行教学,编写讲义。每带一次研究生,他都要认认真真地重写讲义,一丝不苟,把他研究的新成果和从国内外杂志上获得的新信息修改、补充进去。

为了搜集更多的资料来写好讲义,他特别珍惜出国的机会。他在英国考察时,设法搜集了国外的一些最新资料,并将其与自己写的讲义反复对照、分析研究,把自己没有的补充进去。别人出国带回来的是冰箱、彩电,而他带回来的却是一包包外文图书。他为了讲好课,挑灯夜战早已习以为常。有一次,他从现场解决完问题回来已经很晚了,本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他一想到第二天的课还没有准备好,便又坐到写字台前。由于在现场奔波比较疲劳,再加上饮食的不适应,他写到下半夜时胃部开始隐隐作痛,但他用茶杯顶住胃部继续翻阅资料进行写作,等到天亮时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浸湿了。

从1977年到他退休的1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撰写了《石油气液两相管流》《水力学》等专著,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编写了《俄汉油矿词典》,翻译了十几部图书和大量文章,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陈家琅在石油教育事业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他的生命价值就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有生之年,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多创造点财富”。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自己要求的甚少,给予别人的甚多。

“讲课,要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

对于好教师这个概念,陈家琅的理解是:“讲课,要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就会盼着老师上课,会主动地去钻研教材,学起来才有劲头。可是要使学生达到享受的程度,又谈何容易呢?

陈家琅虽然已经讲了30多年的课,但他每次登上讲台前,都要三易其稿。第一遍稿子是用来消化材料内容的,他从不拿第一遍稿子上台讲课;在第一遍稿子的基础上,他挑出重点、难点,加上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及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形成第二遍讲稿;第三遍讲稿也就是增删后审定的稿子,他会考虑如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吸引学生。

为了进一步讲好课,他一方面虚心诚恳地学习其他老师讲课的优点,另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难点,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在讲解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时,他用打篮球中的“人盯人”和“区域联防”两种防守方法来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问题。他把这两种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概括为:一种是利用跟踪流体质点的方法去研究,另一种是固定在空间点上去研究。前一种就好像是“人盯人”的防守方法,后一种好像是“区域联防”的方法。

陈家琅多年来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许多流体力学方面的技术专家。他曾经说:“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尽职尽责,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人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是他一生教学工作的座右铭,也是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至今这幅字仍在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会议室内,不断激励着学院教师。

陈家琅书法作品

多年来,陈家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就了时代的交响曲。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所付出的艰辛,他多次被评为大庆市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和劳动模范标兵,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3年和1988年两次光荣地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曾先后四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985年被评为石油工业部教育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称号,1992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顾陈家琅的一生,他专心致力于教育科研事业,用自己的担当奉献和知识智慧培育了一代代青年学生,解决了多项石油方面的技术难题,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服务石油工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撰写人:刘保君 辛纪元 徐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