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油要闻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林圣咏:胸怀报国志 躬耕育英才

来源:东北石油大学主站 作者:陈竞飞编辑:宣传部周宏审核:苍留松发布时间:2025-08-11访问次数:

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一流能源大学的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东北石油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爱国、树人、求实、图强”的东油精神,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林圣咏(1927—1980),曾用名林圣詠,1927年4月出生于香港,怀报效祖国之热忱,弃出国立业之机会,在清华大学求学,师从钱伟长教授。毕业后,毅然投身于祖国科研教育事业。1961年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石油学院任教;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仪表自动化教研室主任。从教三十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著书立说,成就卓然,是享有盛誉的石油工业自动化专家与先驱。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涵盖了理论与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对我国石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林圣咏

立志报国 情系教育

林圣咏出生于一个爱国的香港工商业家庭,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科学和技术的浓厚兴趣,并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他秉承父训,到内地求学,家族的爱国情怀和工商业背景使他早早就明白了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50年,他放弃香港的家族产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953年,他参与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创建,开始了他在石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精耕细作。1954年任讲师,1956年担任石油生产过程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196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离开首都北京,来到刚刚建立的东北石油学院任教。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依然以无限的热情投身于科研和教学工作中。1978年,他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仪表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开始指导研究生。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为他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林圣咏的家族在香港有相当可观的产业,父亲曾多次劝说他出国或到香港继承祖业。但是,他胸怀报国之志,始终坚持自己热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79年,党组织批准他去香港探亲,六个月的假期,他只住了33天就返回工作岗位。不是香江流浅,不能拴系住他,而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滔滔奔流,不能割舍。他热爱祖国,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他常常教导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言传身教,使得一代又一代学生铭记于心,并将这份沉甸甸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林圣咏外出访学

科研创新 硕果累累

林圣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石油工业自动化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56年,他与同行编写的《石油厂仪表及自动化》一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为各专业的自动化教学编写了大量的讲义。1957年,他根据工人师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分段积分近似计算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两位美国学者在1942年提出的两套互不联系的经验公式的正确性,并找出了它们的关系。1971年以后,他更加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在大量的科学实验中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撰写了《一种新的化工自动调节理论:分段积分近似计算方法》一书,《化工自动调节实验与理论研究》科研报告,以及《新调节器的研制与应用》等文章20余篇。这些文章先后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炼油化工自动化》(现《石油化工自动化》)、《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等杂志上发表,为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学术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研制的“大庆I型气动前馈调节器” 在1977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上获奖。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优秀的学术造诣,使林圣咏在仪表自动化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林圣咏不仅在国内科研领域赢得了声誉,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曾作为石油工业部首席技术谈判专家赴美国和日本考察,与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合作,并成功为大庆石化总厂从日本引进3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该项目为大庆油田石化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挺立国际石油工业自动化领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情系学生 桃李满园

林圣咏是东北石油大学的一面旗帜,他在学校的科研和教育领域双管齐下,贡献卓越。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止不息。改革开放之初,石油工业急需大量的自动化人才,他急国家之所急,为学校牵头创建了自动化专业。林圣咏生活节俭、为人正直、品性敦厚、严于律己,赢得了学生和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林圣咏为仪表自动化的学术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时我国的仪表及自动化装置落后,奖金和科研经费有限,可是林圣咏不辞辛苦地去做调研和实验,旨在用前馈调节器把生产参数调到理想状态。如今,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仍记得他当年总结出来的“理想曲线二个波”。

林圣咏所带的第一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刘翠玲如今已经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据刘翠玲教授回忆,林圣咏1979年从日本考察回国后,给刚入学的自动化专业学生做专业介绍,讲述了日本自动化专业的先进程度。他手里拿着一个刚从日本带回来的计算器,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从未见过。林圣咏告诉同学们这种计算器在日本很普及,是日本主妇买菜的常用工具,同学们现在学习自动化专业,就是要让祖国的同胞们也能享受同样的甚至是更多的便利。这一番话让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的未来产生了憧憬,也在学生心中根植了学以报国的种子。后来,这些学生在大连、大庆、抚顺等石油化工厂实习。有些学生毕业后从教,再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实习时,经常听到各地工程师提起:“你们学校有个林圣咏教授,自动化仪表技术很厉害。”林圣咏在石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刘翠玲教授还经常和学生们提起林圣咏教授的事迹,让现在的学生们也要铭记自动化前辈的教诲。

1980年4月中旬,林圣咏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和大庆石化总厂进行前馈调节器的应用试验,准备拿出最好的数据作为“五一”节的献礼。然而连续的辛劳让林圣咏的身体不堪重负,那天上午,他腹部剧烈疼痛,站都站不起来,未能像往常一样参加试验。同事们发现不对,纷纷闻讯赶过来,看到他手按着腹部,脸色苍白,额头冒汗。同事们安慰他:“车很快就到,喝点热水吧。”林圣咏的爱人焦急地四处寻找帮助,终于找来了一辆面包车。同事们七手八脚地把林圣咏移到车上,用枕头垫着,试图为他缓解疼痛。就在上车前,他还在关心科研工作进展,强忍疼痛,对教研室的同志安排具体试验事宜,并打算第二天就回来。即便到了这一刻,他心里想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学校,是事业,是祖国的发展。不幸的是,第二天他就永远地离开了,终年53岁。噩耗传来,人们不愿相信,天亦悲咽,为他送行的人排成了长龙,人们眼含的热泪,是最高的礼敬。

林圣咏一生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师生景仰和爱戴,他乐观、坚韧的品质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把满腔的热情都奉献给了石油工业自动化的科研、教育事业。他的精神、风骨,永远镌刻在了东油的丰碑上,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东油人奋勇前行。

(撰写人:陈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