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弼(1923—2011),东北石油大学体育教育奠基人、体育教学创始人,黑龙江省知名社会体育活动家。1923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白池村,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61年8月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大庆石油会战,参与创建东北石油学院。1962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是东北石油学院建校后首批副教授之一。1985年7月晋升为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体育界凤毛麟角的高水平专家之一。他多年担任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直到1993年70岁高龄才离开教学岗位。他时刻以发展东油体育教学为己任,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为东油体育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曾任大庆市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第二届体育总会委员,多次担任大庆市、黑龙江省高校和黑龙江省全运会田径比赛总裁判长,黑龙江省体育科研论文专家评审组成员。他是享受石油工业部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199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荣誉称号,被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体育教师”荣誉称号。
年少立志 体育报国
高弼从小生活贫苦。1944年8月高中毕业后,他看到祖国贫病积弱,看到自己和同伴身单力薄,看到我国体育事业衰微落后,决心遵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号召,从事体育教育事业,实现体育报国。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考入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从此奋发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和体能,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1946年10月,他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进行深造,进一步坚定了终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坚定扛起了体育教育的责任和重担,开启了自己体育教育的职业生涯。1948年8月至1953年8月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任体育教师;1953年9月至1961年1月在北京石油学院任体育讲师、体育教学组组长。
1961年9月,高弼带着到祖国体育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远大理想,主动请缨,支援大庆石油会战。来到大庆后,他不但没有被大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环境吓倒,反而更加奋发了斗志、昂扬了精神。他克服各种困难,战风沙、斗严寒,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动参加东北石油学院创建工作,主动承担东北石油学院建校初期的体育教学任务。他作为东北石油学院体育教研室第一任主任,讲授了东北石油学院建院史上第一堂体育课,并带领教师在一无场地、二无器械的条件下,在砂土路上、在田野里、在冻起来的养鱼池中上体育课。当时东北石油学院负责教学质量监管的副院长唐海同志称赞他开设的体育课“打响了东油教学第一炮”。在近40年的体育教育生涯中,他积极奉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理念,始终坚持体育强国思想,刻苦钻研体育教学,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对体育教学精益求精,对体育事业孜孜以求,对体育教师严格要求,对学生锻炼寄予厚望,时刻以民族体育发展为愿景,以强健学生体魄为目标,倾尽心力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创新基层体育教学实践,为东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东油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治学严谨 身体力行
高弼在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地方和最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创业,积极参与创建东北石油学院,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他始终秉持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庆精神,为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亲手制订教学计划,亲自布置教学任务,带头组织授课。在建校之初,教学环境尤其是室外体育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体育场馆,没有标准场地。在室外上体育课,他经常是一脸灰,满身土,夏天流下来的汗在脸上淌成条条“沟渠”,冬天棉鞋冻得弯不动,呼出的哈气能把眉毛结成冰,甚至手都不听使唤,但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坚持开课授课,带领最初的8名年轻体育教师和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全部体育授课任务,得到了校领导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他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思想、教学结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研究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总结体育教育理论,带领体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公开发表体育教育教学教改学术论文10余篇。他坚定主张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带领教师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在黑龙江省内开创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培养了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他刻苦钻研体育教学,积极探索体育精神培养、体育能力开发、体育教学效果提升的路径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迈上新台阶。
高弼一生忠诚于党的体育教育事业,爱党爱国,爱校爱生。在那个艰苦年代,在学校困难时期,他总是冲在前面,亲力亲为。对于新入职教师,他从体育理念、道德精神、教学方法、规定动作等方面悉心指导,亲自教学示范,指导教师规范教学。本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体育名师。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同事面前他是一位体育教育的楷模,在学生面前他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良师,在同行面前他是一位追求卓越的榜样。
不忘初心 潜心育人
高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始终不忘初心,专注潜心育人,有强烈的民族体育责任意识和担当。他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学和训练工作。他关爱学生,为了提升学生体能和技能,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训练。虽然没有像样的场地,缺少专业器材,但只要训练需要,他不管多累,都会在场地上陪学生训练,深得广大学生的敬佩与喜爱。
高弼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积极发挥教师所长,不计个人得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校体育教育事业上;始终心系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条件,积极开发、争取各类体育教学器材,建设体育训练场地,完善各类体育设施,组织教师亲手制作单杠、平整场地、规划跑道、浇筑冰场等,努力为学校体育教学和发展创造条件,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训练锻炼的需要。
他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训练、服务保障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成功培养出优秀的体育训练团队,带领学生出早操、陪伴学生晚集训,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鼓励学生为校争光。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国和黑龙江省重大体育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1964年,在他的指导与带领下,学校速滑队连续两年蝉联黑龙江省高校速滑团体冠军;1983年,他带领学校男女篮球队参加黑龙江省组织的比赛,成为甲级队,这是学校首次获此殊荣。他还积极扩大体育教学项目,尤其是在足、篮、排三大球方面组建队伍,加强学生的体能和技术训练;积极组织队伍参加省内比赛,三大球整体水平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
高弼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努力写好体育育人文章,通过体教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的团队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和集体观。他一直坚持用体育精神启智润心、铸魂育人。他以为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奋斗四十年的使命担当,鼓励学生热爱体育、拥抱体育、共享体育,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培养充满阳光、向上向前、不畏艰难、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引导青年学子以强健体魄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

高弼(前排左三)与学校速滑队合影

高弼(前排左三)与学校男女篮球队合影
高弼为祖国体育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永不褪色,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风格长青,他几十年为教师和学生奉献服务的担当永为典范。
(撰写人:董振荣 贾智丰 董捷 陈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