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油要闻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勤勤恳恳倾心育才 智钻创新钻研不息——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黄匡道

来源:东北石油大学主站 作者:李思琪 吕恬 苍留松编辑:胡玉喆审核:苍留松发布时间:2025-10-01访问次数:

编者按:黄匡道(1930—2018),原大庆石油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30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后留校任教。我国石油钻井领域和计算机交叉领域专家,在石油工程中的数值模拟与石油和计算机交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审高校教材三部,获得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石油工业部勘探应用软件一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黄匡道                                                                                      荣誉称号

勤勤恳恳 敢挑重担

黄匡道,一位严谨且充满热情的学者,始终秉持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精益求精地打磨教育技艺,践行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党员的职责。“不怕困难,敢于挑重担子”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

1960年3月,因一些突发情况,原本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的井60级油井工程课和井59级技术员课程的主要任课教师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留下了课程的空缺。这对于当时的教学系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对这样的困境,30岁的黄匡道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了这两门课程的重任。一个讲师同时讲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不仅仅是对教学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毅力和决心的挑战。但黄匡道并未因此而感到畏惧,他深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股干劲,开始了艰苦的备课,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教材,查阅大量资料,增加知识储备,力争每一堂课都能为学生带来最精准、前沿的知识。尽管任务繁重,他却毫无怨言。在黄匡道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他不仅成功填补了课程的空缺,还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以及对学生的热忱关怀,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黄匡道十分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经常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他深知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心灵的交流。因此,他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敢挑重担的勇气、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黄匡道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年轻教师前行的道路,让大家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黄匡道与学生们在一起

匠心独运 倾心传承

黄匡道一生都在悉心雕琢青年教师的未来。他深知青年教师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熠熠生辉。他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育上,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健康、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教育者。他深知青年教师在面对教学工作时,需克服诸如专业知识不足、教学经验欠缺、课堂管理困难等挑战和困难。因此,对青年教师,他总是竭尽全力提供帮助。胡世军的经历就是生动的例子。

1964年5月,原本在数学研究室工作的胡世军同志转到钻井教研室。由于学科背景差异,胡世军面临着专业基础知识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时,黄匡道伸出援手,特意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补做本专业设计”的方案。他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和实践活动,让胡世军找到了对专业的热爱,并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

除了帮助青年教师巩固专业知识,黄匡道还特别注重在教学能力和讲课技巧方面进行强化。没有教学任务时,他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报告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的平台,带领青年教师交流讲课技巧,提升教学能力。他耐心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发言,提供建议指导。他总结出了10条宝贵的经验理念,例如因材施教、注重实践等,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方向,不仅丰富了青年教师的知识,更帮助他们在教学上得心应手。一名名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就是对黄匡道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

黄匡道(一排左三)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报告会后合影

钻研不息 学术典范

黄匡道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和热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他深知学术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只有不断钻研、不断学习,才能在学术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因此,他对待每一项研究都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般精细。当其他教师对于配泥浆时计算黏土用量的公式和加重泥浆时计算重晶石用量的公式一带而过时,黄匡道深入挖掘公式的内在联系,通过无数次推导和验证,明确了这些公式的由来。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展现了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也彰显了他对于知识的执着追求。在探索NaCO3处理泥浆对泥浆性能造成的影响时,黄匡道不满足于教科书上已有的解释,而是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设想。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黏土的性能,才能准确地解释泥浆的性能变化。因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反复尝试,不断总结。在实验中,他发现不同的黏土配成的泥浆,在使用NaCO3处理时,泥浆性能曲线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一发现不仅为钻井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匡道(右一)现场考察时与相关人员合影

除了钻井专业,黄匡道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胶体化学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他深知,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钻井工程中的相关技术。因此,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和经验。

他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求知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他的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不仅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整个学术界树立了新的标杆。黄匡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黄匡道不仅关注理论研究,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研究的地质录井综合图表软件包和定向(丛式)井井眼轨迹三维设计软件,在石油勘探和钻井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石油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学术研究的浩瀚海洋中,黄匡道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不畏风浪,勇往直前。他对于学术的追求如同炽热的太阳,永不停息地照耀着他前进的道路。

黄匡道(一排右三)参加石油高校钻井学科组会议

黄匡道一生热爱石油事业,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石油钻井领域贡献了力量,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勇毅前行。

(撰写人:李思琪 吕恬 苍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