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一流能源大学的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东北石油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爱国、树人、求实、图强”的东油精神,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陈抡元(1931—2022),193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1989年被聘为教授。1983年“提高钻井泥浆泵活塞寿命的研究”获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和1984年连续两年获大庆市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至2020年获聘为第三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工业部高校教材第一届编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大庆市萨尔图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届石油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1985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85年获学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陈抡元
铭记党恩 报国奉献
陈抡元出生于资本主义家庭,在特殊时期,父亲、爱人因家庭成分而受苦。在经受一连串的打击后,陈抡元没有沉浸在失望、痛苦中。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没有消沉,性格依然随和开朗,工作上总是那么努力勤奋。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他对党的信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1953年,陈抡元从湖南大学毕业,到北京石油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业还未结束,就在中共党组织的支持与信任下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期间,党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歧视他,这让他深深感到了党的温暖,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种子。也就在这时,他产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可家庭的一系列遭遇让他始终没有勇气提出正式的申请,反而深深地将这一愿望埋入心底。即使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依然忠诚于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用工作中的勤奋付出来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情。
1961年,陈抡元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从北京来到小城安达任东北石油学院机械系力学教研室副主任,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任职期间,他为教研室、研究室和机械系的发展、建设,以及学位授予权的取得,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即便自己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仍然经常腾出时间为别人代课,创造条件让他们去进修提高,因此被同志们称为“教研室的铺路石”。对于老师们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但当老师们提出要在论文中写上他的名字时,他坚决不肯,即使对自己的研究生也是如此。陈抡元这种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高贵品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党正确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这使陈抡元受到很大触动。陈抡元在写给党组织的一份材料中对当时的感情进行了表述,他说:“1978年我爱人的问题纠正后,我非常感激党,一生铭记不忘,党对我的恩情之大,终生难以报答。”与此同时,机械系党总支十分关心关注陈抡元的思想和工作状况,政治上信任他,选他为萨尔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大庆市劳动模范标兵;业务上重用他,提拔他为机械系和教研室的副主任。为了让他尽快放下思想包袱,党总支成员多次找他谈心谈话,向他讲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评价他的优缺点,启发引导他提高觉悟、要求进步,还经常邀请他听党课,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党组织的热心帮助、亲切关怀,让他打消了深埋心底的顾虑,终于在1981年“七一”前夕鼓起了勇气,大胆地向党组织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关怀引领和陈抡元的努力下,1983年12月,学校党委经讨论正式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在入党志愿书中陈抡元写道:“经过学习,我认识到,加入党组织才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最终归宿。个人是渺小的,只有在革命组织中才能使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更明确的方向。”“我热心地追求真理,愿意接受党的教育和改造,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事业的人。”

20世纪80年代陈抡元(前排左二)和机械系同事在一起
科研探索 成就卓越
自投身教育事业,陈抡元便专注于机械学科的研究。1983年,陈抡元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钻井泥浆泵活塞寿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他们成功提高了钻井泥浆泵活塞的使用寿命,为石油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成果荣获了当年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1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奇异等参元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论文。当时,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作为线性断裂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努力攻克的难题。他在论文中深入探讨了有限元法,特别是奇异等参元这一方法在此领域的应用,其计算过程既方便又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奇异等参元对多种受载方式和单元划分的平面应力问题进行计算,这一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
1984年,陈抡元在《固体力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拟协调奇异元》的论文,详细阐述了一种新的协调奇异元的方法,该方法既保持了协调元的优点,又提高了计算精度。这一论文的发表,不仅丰富了固体力学领域的理论体系,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92年,陈抡元在科研上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整体钻柱力学接触有限元分析》论文中,他对钻柱在钻井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钻柱的整体力学接触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模拟,揭示了钻柱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性能特点和失效机理。这一研究不仅提高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还为钻柱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回顾陈抡元的科研经历,我们不禁为他的执着和奉献感到敬佩。他一生都在为石油机械力学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为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前行。
教育耕耘 奉献无悔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陈抡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年轻学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陈抡元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点亮了求知的明灯。陈抡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因此,他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他的学生分享了一个记忆深刻的片段:一位学生曾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与课程不太相关的问题,这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有些意外。然而,陈老师并没有露出不悦的神情,反而微笑着鼓励这位学生继续提问。他解释说,科学的精神就是不断探索和质疑,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向知识深处的钥匙。正是秉持着这种教育理念,陈抡元不单单教授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着做人的道理和科学的态度。
为了学习先进的石油学科知识,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1987年的春天,陈抡元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在抵达英国后,他没有急于休整旅途带来的疲惫,反而第一时间投入紧张的学习中。他深知,这次访学机会难得,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访学期间,他参观了英国的石油研究机构,与当地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石油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在英国的学习和交流结束后,陈抡元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祖国,将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1987年陈抡元访问英国
陈抡元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石油机械力学领域建树颇丰。他深耕于教学和科研的沃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陈抡元的教育事业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果。陈抡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也为后辈们树立了一个杰出的榜样。
(撰写人:陈军 兰舒婷 刘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