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文博 记者 杨雨剑)薪火“湘”传血脉永续,铸魂育人强国有我。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改革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7月5日至7月11日,我校2025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班全体学员走进三湘大地,追随伟人足迹、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理论根基、提升育人本领。本次研修班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湘潭大学)承办。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志伟出席开班式并致欢迎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永亮、院长王鹤岩,大庆精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万鹰,秦皇岛校区党委书记李正军及校本部、秦皇岛校区思政课教师参加研修。
开班仪式上,肖志伟对我校思政课教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湘潭大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情况、办学特色。他表示,本次研修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会为大家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能力、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王鹤岩感谢湘潭大学的精心准备,希望大家用心对待本次研修培训,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思考去学习,珍惜每一次实地考察的机会,重视每一场交流研讨的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张兵代表全体参训学员致辞,表示定当珍惜这次研修机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项活动中,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养分。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宣读了培训纪律。
本次研修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专题报告环节,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军教授做了题为《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大思政课”主题,结合湘潭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展开。报告会由王永亮主持。通过理论学习,我校参训教师对如何彰显“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层意义、破解现实难题、深化探索实践、锚定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全员协同、全域联动的育人体系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与行动共识。

在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环节,参训教师深入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进行学习,集体为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观看大型红色情景演出《最忆韶山冲》。参训教师还到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陈赓故居、雷锋纪念馆和东山书院、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省博物院、湘潭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深入学习。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校参训教师深入交流和研讨如何创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为期7天的研修培训形式多元,内容丰富,行程紧凑,收获满满。返程途中,参训教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王法睿表示,“本次暑期研修,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毛泽东、刘少奇、陈赓等伟人故居的实地教学中,一件件珍贵文物将书本中的党史变得鲜活立体。毛泽东故居见证着青年毛泽东的求索历程,刘少奇纪念馆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彰显理论创新的艰辛,湖南第一师范的"实事求是"校训至今闪耀着智慧光芒。我们深深的感到当代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淬炼、信仰的升华。唯有经历“初学—深学—彻悟”的历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陈列",让我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站在新时代的坐标回望,这些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历史现场,更是精神传承的磁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将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用革命先辈的实践智慧启迪学生,让红色基因在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此次研修既是对初心的叩问,更激励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以历史烛照未来,用文化培根铸魂。”
张兵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冒着酷暑踏上英雄的中南大地,探访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历程。为期七天的实践行程,我们实地探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就读的学校以及纪念馆。在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更感受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他们家境不同、成长历程不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革命道路,在学习和革命的实践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当我们在毛主席铜像纪念广场为毛主席献花鞠躬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后来我们在讨论大家为什么哭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我们是从小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的。在毛主席的故事中,我们将他的精神、品格、情操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当我们面对毛主席的铜像时,我们自己的观念与毛主席的精神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因而我们才会流下眼泪。这充分表明,我们从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奏效的。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自己的职责。我们是思政课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将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传递给受教育者,让他们产生认同感,从而转化为行动。此次社会实践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看到了榜样、反思了自己、坚定了信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尹黎表示,“暑期赴湘潭、韶山实践研修,于青瓦白墙间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故园风物里读懂信仰的分量。走进毛泽东同志故居,褪色的木床、粗布的蚊帐、斑驳的农具,勾勒出少年书生的成长底色;纪念馆里泛黄的文稿、珍贵的影像,串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轨迹。最难忘村口的晒谷场,在这里,毛主席当年帮乡亲挑水、插秧,鞋跟磨破了都没喊过苦。充分证明了,原来“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沾着泥土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此次研修让我更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深意:课堂既要“有字之书”的理论深度,更要“无字之书”的实践温度。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把韶山的“红色密码”转化为教学案例,用“故居的一盏灯”,“农院的一锄土”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让真理从课本走向人心。此行,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更是一场育人的充电。”
胡蓥蓥老师表示,“本次研修中,我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刘少奇故居、陈赓故居等红色圣地,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力量。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师,在湘潭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中,我会将此次研修的学习成果融入其中,丰富我的课堂教学形式,将激情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将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更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亚玲老师表示,“参加这次暑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班,从湘潭至韶山最后抵达长沙,一路参观了多个纪念馆和伟人故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案例,我对思政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些纪念馆和故居等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例如在岳麓书院,千年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实事求是”的校训传递着务实求知的精神。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纪念馆里,毛主席等革命先辈们在这里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心怀天下、为理想拼搏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这次研修让我明白,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作为高校思政课老师,我要将先辈们的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亲民为民、求真务实”的等精神内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未来,我会带着这次研修的收获,用心上好每一堂思政课,引导学生追寻先辈足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红色基因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
我校参训教师一致表示,此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党性教育、廉洁文化熏陶,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思政课教学资料,不仅是对革命历史和先辈英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育人初心和育才使命的深刻叩问。我们要持续深化理论修养、不断锤炼教学本领,把在三湘沃土汲取的红色养分有效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积极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强化“大思政课”建设理念,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鲜活的素材、更深刻的理解,更好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引领信仰的育人大课,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思政力量、东油力量、马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