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工作

来源:新闻网 作者:滕振超编辑:杨雨剑审核:苍留松发布时间:2025-08-08访问次数:

(通讯员 滕振超 记者 杨雨剑)自5月份以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圆满完成了各项实习实践教学任务。本学期实习实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采用“专业实践+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三维融合育人模式,通过"知行合一"的沉浸式实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保障。

各专业精心策划各项实习活动,紧密围绕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实践需求展开。将实习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周,实现了与相关理论课程的有效衔接。校内实践依托学校新建宿舍楼,指导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有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团队协作,学生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实践中,深入本市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及钢结构装配式构件厂、污水处理厂、油田相关企业,系统掌握从图纸会审到竣工交付的全流程施工。


  

在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田工程事业部的古龙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学生了解了能源土木的内涵,深刻体会到能源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未来投身国家能源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专业特别注重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工程实践各环节。学院党委书记艾长冬在工地现场开展"工程思政微课堂",结合大庆油田开发史,解读“铁人精神”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指导教师们结合工程项目实例,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剖析中国建造背后的制度优势与工匠精神,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实习期间同步开展“红色工地”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项目党建室、重温入党誓词,将革命精神传承与工程伦理教育有机结合。

此外,本次生产实习有效融入了劳动教育。各专业借助承办省级大赛、论坛等契机,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实现了劳动教育,同学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展现出高效有序的劳动能力。

  


  

通过参观铁人纪念馆、石油科技馆、大庆博物馆,同学们对大庆、对铁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深入了解了“人文+建筑+结构”的有机整合,被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感染。

  

在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实习基地,通过观察不同地质构造和岩石特征,学习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实习过程中,土木工程系党支部与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共建课程思政教育基地。学生们在这里通过文物史料重温冀东抗战史,在文物与现实的碰撞中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在东城水厂、污水处理厂、油田污泥站,学生们详细了解了从原水到可饮用自来水的复杂净化过程,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关键工艺环节,亲眼目睹了先进自动化设备在水质监测与生产控制中的高效运用。系统了解油田污泥的产生来源,包括钻井过程中产生的钻井污泥、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等及其处理工艺。

  

在校内换热站、大庆高新热力有限公司锅炉房、大庆市规划馆等场所、土木馆114太阳能综合利用实验平台等与专业相关的设施设备的参观实习,学生们就换热站、锅炉房、新能源供热等建环专业内容与领队老师、现场工作人员互动交流。

  

建筑测绘、城乡总体规划等实习过程中,学生走访乡村与特色小镇,调研产业布局、交通网络与生态保护现状,在规划方案研讨中思考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在表现技能训练、快题设计中,采用“手绘+软件”双线并行模式,通过绘制建筑剖面图、鸟瞰图等专项练习,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视化表达能力,既传承手绘的温度,又掌握数字表现的高效。

  

据悉,本次实习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借助实习实践教学载体,通过“专业实践铸匠心、课程思政育新人、劳动教育塑品格”的方式,充分挖掘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促进专业教学优化,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育人导向。未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