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学生心中

来源:新闻网 作者:张博宇编辑:杨雨剑审核:苍留松发布时间:2025-09-17访问次数:

(图/文 张博宇 记者 杨雨剑)为深入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践行“行走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部署下,整合校内校外各方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东北抗联园拍摄微电影《密林深处的石榴红》。通过实地体验与创作,思政课教师随行讲解,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魅力,引导学生认知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使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担当的实践图谱。

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EE2zaEC4/?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通过此次拍摄,主要参演学生以及思政课教师感悟良多:

经济管理学院商管22-2班郑智文,饰演东北抗联第三支队队长王明贵

拍摄期间,阿荣旗的恶劣环境让我深切体会到抗联岁月的艰难。扮演王明贵,我从他坚定的抗日信念中汲取力量,那种为守护家园不惜一切的精神令人动容。这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高度契合,面对艰苦条件,石油工人们以顽强意志开发油田,为国家奉献。抗联队伍里,各民族并肩作战,亲如一家,为抗日胜利共同拼搏,诠释着民族团结的力量。抗联精神和大庆精神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与团结一心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我不断奋进。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通信24-2班程祺,饰演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盖山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真正触摸到抗联精神的温度。当演员们在山林中重走抗联密营时,冻红的双手与坚毅的眼神形成强烈对比——那一刻,教科书上的“艰苦奋斗”突然有了具体表现。零下十度的野外拍摄夜戏,寒冷和劳累没有让剧组成员退缩,用发抖的身体演绎着抗联战士多民族联合的铿锵誓言,杀青时才发现,我们的胶片不仅记录了表演,更烙印下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抗联战士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正由我们这代人用新的方式继续守护。无论是镜头中面对民族危难时刻的携手共进,还是拍摄过程中的相互帮助,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这堂特别的行走的思政课,是东油青年对历史最庄重的致敬。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博宇

在传统思政课堂上,老师往往通过讲授等单方面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意识到,思政教育要延伸到广阔的实践中。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演绎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也更坚信了思政教育的力量。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变化,他们不再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探索者”。拍摄过程中,在艰苦的拍摄条件下,学生们展示出不怕苦不怕难的坚毅信念,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思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定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在密林中重走抗联路,才真正理解‘信仰’二字的分量。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下,大思政课以宏大的视野、多元的维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起坚实的思想桥梁。拍摄微电影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正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开辟出一条富有成效的育人新路径。此次《密林深处的石榴红》微电影拍摄实践教学,是东北石油大学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实践。通过触摸“历史的厚度”,感受“信念的温度”,这种亲身体验和感悟的方式,不仅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思政课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真正培养出“精”、“强”、“闯”、“实”型人才,为国家的复兴和社会发展持续贡献东油力量。